自體免疫療法 啟動免疫大軍殺死癌細胞
作者:黃維玲 │ 攝影:張智傑
出處:2016年5月號《遠見雜誌》 《遠見雜誌》第359期 瀏覽數:1,650+
高齡91歲、癌末的美國前總統卡特,突然宣布腫瘤消失,讓人震驚不已。奇蹟的背後,要歸功於「癌症自體免疫療法」。
癌症,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。隨著醫學的進步,癌症雖不再是絕症的同義詞,然而癌細胞狡詐難測,給病患帶來如影隨行的恐懼,一旦癌細胞轉移,更是形同再度被判死刑。
所幸,對一些幸運的病患來說,奇蹟已經出現,包括美國前總統卡特。
去年8月,高齡91歲的卡特宣布,他罹患了末期的黑色素癌,一種惡性度高的皮膚癌,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和腦部。
就在人們以為下次聽到卡特的消息可能就是他的死訊時,12月初,卡特竟然發出聲明:「我最近一次的腦部斷層掃描顯示,原有的癌細胞已消失無蹤,也沒有出現新的癌細胞。」到了今年3月初,卡特又公開宣布,醫生說他不用再接受治療,因為他的腫瘤已經消失整整三個月,未來只需定期追蹤即可。
癌細胞轉移到腦部的老人家也治得好?這奇蹟的背後,是醫學界多年的努力。卡特所接受的治療,除了傳統的手術、放射線之外,更重要的是結合了「癌症自體免疫療法」(Cancer Immunotherapy)。
癌症免疫療法在2013年登上美國《科學雜誌》(Science)封面,被視為當年度最大的科學突破。「這是史上第一次,我們認為有可能治癒癌症或把它轉成慢性疾病。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腫瘤學教授米拉德(Miriam Merad)說。
過去傳統的癌症療法都是仰賴手術或放射線等外力,在治療的同時,也摧毀了健康細胞,讓病患體力喪盡,虛弱不已。
服藥、靜脈注射 強化免疫
反觀自體免疫療法則不直接對付癌細胞,而是以服藥或靜脈注射,加強訓練人體的免疫細胞,讓它們學會聰明地辨識出外敵,切實執行摧毀任務,同時不會濫殺無辜。
人體天生具有免疫力,能打敗細菌和病毒。問題在於,由於癌細胞是健康細胞突變產生的,因此常被身體內建的防禦系統誤以為是「自己人」,任其坐大,等到患者察覺有異,往往為時已晚。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腫瘤能偷偷長到十幾公分大小才被發現的原因。
但這不代表免疫系統對癌細胞完全沒輒。研究人員從切開的腫瘤發現,人體內的免疫細胞,的確有能力殺掉癌細胞,只是腳步趕不上癌細胞增生的速度。
這個問題一直到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羅森伯格(Steven A. Rosenberg)找到方法強化免疫細胞(即T細胞)的殺敵效率,減緩腫瘤成長速度,才出現突破。不過,這方法的效果只有20%到30%。
到了1996年,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艾利森(James Allison)研究出訓練T細胞辨認、攻擊癌細胞的方法,堪稱人類癌症治療技術的大躍進。
T細胞上有一種分子,稱之為免疫檢查點(immune checkpoint),它會在偵測到入侵者時發出訊息。而很多癌細胞可以狡猾地騙過免疫檢查點分子,阻礙訊息發出。艾利森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,成功讓癌細胞現形,T細胞因而可以毫無顧忌消滅敵軍,同時不會危及正常細胞。
同一時期,日本京都大學本庶佑教授的研究貢獻也不遑多讓。他發現T細胞表面有種剎車因子,叫做PD-1,會抑制T細胞過度反應。而癌細胞常陰險地跟PD-1結合,關閉免疫系統,躲過攻擊。本庶佑因此利用PD-1抑制劑,成功鬆開剎車,活化T細胞的攻擊力。
拜這兩項研究之賜,癌症免疫療法開始起飛,成了癌症治療顯學,光是美國目前就有3400個臨床試驗正在進行;十幾年來更有不少藥廠投入新藥研發。
治療卡特的藥Keytruda,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(FDA)2014年核准的黑色素癌用藥。換句話說,卡特的病在前幾年,醫生也無計可施了。
根據「全球及美國癌症免疫療法市場分析報告」預測,到了2020年,癌症免疫療法將為生物製藥業帶來800億美元以上的驚人營收。
未來十年 六成治癌就靠它
未來十年,60%的癌症治療將以免疫療法為主,換句話說,一度備受質疑的癌症免疫療法未來將是癌症治療的骨幹,也將成為史上價值最高的新藥物,讓目前的記錄保持者,降血脂的Statin類藥物相形失色。
儘管如此,目前通過FDA核准的免疫療法用藥只有五種,大部分病患可能的救星都還在臨床試驗階段。然而,哪些病人能夠接受臨床試驗?對於這點,研究人員、藥廠、政府監督單位各有立場,牽涉到的問題錯綜複雜。
首先,免疫療法是一種極為個別化的治療。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醫務長希斯季希(Richard Schilsky)舉例說,「以前,你有肺癌,可以去找專門針對晚期肺癌病患的臨床試驗。」現在,光是晚期肺癌還不夠,你還得是ALK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才有機會。這使得病人幾乎無從找到合適的臨床試驗。
再則,臨床試驗的本意,其實是要回答科學上的問題,而非提供試驗對象立即的療效,因此挑選試驗對象的標準非常嚴苛:你必須剛好要有某種疾病、病情要剛好在某種階段,而且要出現某種症狀。
即使符合資格,還要面對另一個殘酷的現實:在試驗期間,如果你無法持續符合嚴格的標準曲線,就可能半途遭到淘汰。
此外,臨床試驗的花費驚人,一個病人一年需10到20萬美元,必須仰賴政府補助或是藥廠贊助。雖然這些費用遠低於只能讓病人多活幾個月的傳統癌症用藥,但仍無法應付龐大病患的需求。至今,只有2%到3%病患得到臨床試驗的機會。
病人還要有心理準備:對別人有效的藥,對自己卻可能毫無作用;有時候還可能出現醫生料想不到的副作用,甚至因為毒性太強讓病情惡化。
這正是免疫療法研究目前亟待突破的關卡:為什麼同樣的藥,可以讓卡特的轉移性黑色素腫瘤奇蹟地消失,對另一個病人卻完全沒效?
針對實體腫瘤 成效仍有限
過去十多年,免疫療法對轉移性黑色素細胞癌(皮膚癌)、腎臟癌的療效最為顯著,甚至可能完全治癒。而針對肺癌、腦癌、腎臟癌、膀胱癌、頭頸癌、腎臟癌、大腸癌、攝護腺癌也陸續傳出好消息。
然而,對實體腫瘤(solid tumor)卻成效有限,為什麼?這是另一個謎題。
根據統計,每年全球有高達1400萬人罹癌,820萬人死於癌症。也就是說,每四秒鐘,就有一人死於癌症。如果癌症治療研究再不出現重大突破,到了2030年,每年罹癌人數會增加到2170萬人,癌症死亡人數會是1300萬人。
在這個令人期待又焦急的關鍵時刻,有個意想不到的人登高一呼,投入抗癌研究的志業。
4月13日,Napster創辦人、曾任臉書第一任總裁的矽谷創業奇才西恩帕克(Sean Parker)宣布,將捐出2.5億美元,成立帕克機構(Parker Institute),加速發展癌症免疫療法。
帕克不只出錢,還親自網羅該領域的六位頂尖科學家組成委員會,集合他們所領導的六個研究中心,40多個實驗室、300多位研究人員之力,在委員會的統合指揮下,決定研究方向。
「這好像到各大足球隊,挑出最頂尖的球員,然後說,我要給你們錢,讓你們做最擅長的事,」美國癌症協會醫務長博利(Otis Brawley)如此形容。
這是醫學界前所未見的牽手大團結。未來,這些科學家將把個人榮耀放一邊,以合作代替競爭。此外,這筆經費也將幫助更多病患獲得臨床試驗的機會。
免疫療法是1940年代化療出現以來,最有希望的癌症療法。人類還要等多久才能治癒癌症,仍在未定之天。
但在科學家的通力合作下,希望不久的將來,我們至少能夠把癌症轉為慢性病,讓「聞癌色變」成為歷史。
<文章 / 圖片來自網路>
http://wen2678.nidbox.com/dia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