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食症

2019102111:56





厭食症

審稿:台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

疾病基本資料

  • 英文名稱:

    Anorexia Nervosa

  • 就診科別:

    身心精神科

  • 身體部位:

    心理

厭食症是一種排斥飲食的精神疾患,屬心因性,可能是因為患者對自我形象的偏差認知,或心理上有某種重大的鬱結難消,導致無法正常進食、厭食,或深陷一種節食─狂吃─嘔吐和腹瀉的惡性循環,許多患者的體重極低,BMI值小於17.5,甚至低到10以下的極端值,使健康出問題,最終可能引起腸胃代謝全面失常,身體和情緒上的失調、混亂,嚴重者足以致死。

在今日瘦身風氣盛行的社會中,厭食症可說是相當常見,尤其愛漂亮、愛苗條、熱衷減肥的年輕女生,出於可能變胖的強烈恐懼,她們會嚴格執行節食計劃,克制自己想吃東西的任何渴望,甚至採取各種激烈手段,以加速食物的排泄,周而復始。患者多半還帶有抑鬱、社交疏離等心理問題,所以也有些是發生在年老喪偶、獨居的老人身上。

依照飲食行為的表現,厭食症又可細分為兩類:一種是節制型,患者利用過度節食和運動的方式來控制體重,另一種則是暴食後掏空型,在大吃大喝之後,把吃進去的食物用催吐、吃瀉藥或利尿劑、浣腸劑等方式排除,與真正的暴食症不同的在於,此種厭食症的患者,在大吃大喝之際仍會留意卡路里的問題,且吃進去的量遠比暴食症患者少,而在掏空食物的行為上做得更徹底。約有半數以上的厭食症患者,都有大吃大喝後再催吐的病症。

疾病原因

導致厭食症的成因,如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,人體是否進食取決腦部下視丘中,飽食中樞與餵食中樞所發出的訊號而定,是以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對於飲食行為影響很大,臨床研究就發現,厭食症患者的腦脊髓液中,血清張素明顯比一般人要低。

而造成此一功能失調的原因可能出在心理因素。社會風氣對理想體態的界定,經常傳播「瘦就是美」的訊息,無形中將扭曲的審美觀根植眾人心中,為達到普世對理想體態的期許,許多過度減肥的心態就出現了,一開始或許還會覺得餓,但經過不斷的強迫自己忍耐,後來就漸漸習慣,失去對吃的渴望而成厭食症。這類型的抑制飲食者,其性格通常也屬完美主義,對自我要求相當嚴格,甚至將控制飲食視為自我紀律的表現,因此能夠採行極端的方式包括忍受挨餓、催吐、服用瀉藥等來達成目標。

同儕壓力也會對厭食症的產生造成影響,如果周圍所有人都在力行減肥,甚至得了厭食症,都可能造成模仿效應。另外,長期處於特殊的環境,例如芭蕾舞演員、運動選手、模特兒等,因工作關係必須保持苗條,嚴格控制飲食,都可能促使厭食症的發生,而生活、家庭、課業或工作的壓力過大導致情緒低落,也會使食慾減退,長期下來引發厭食症。

症狀

體重驟降.拒食.暴食.噁心.嘔吐.反胃.腹脹.疲倦.便祕.全身無力.精神抑鬱.暈眩.喘氣.心律不整.畏寒.低溫.貧血

好發族群

  1. 十二至二十歲左右的青春期少年,女男比例為十比一,過分在意身體形象、積極尋求同儕認同。
  2. 因職業需求需要不斷維持纖瘦身材的人,不分男女,如演員、舞者、模特兒、或騎師、舉重、柔道、摔角選手等運動員,亦有較高的罹病率,而多數患者的社經地位又屬於中上階層。
  3. 非常害怕變胖,經常想用各種方式減肥瘦身的人。
  4. 長期處在壓力大的環境之下,情緒焦慮、憂鬱的人。
  5. 個性上屬於固執與完美主義,對身體有較多負面評價與強迫行為的人。
  6. 本身罹患特殊生理疾病如癌症患者,疾病造成的疼痛或因藥物治療產生的副作用,易併發厭食症。
  7. 藥物濫用者,多數毒品如安非他命或古柯鹼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造成食慾驟減,長期倚賴將引發厭食症。

預防與治療

  1. 培養愛自己的「自信美」,不要單從他人的評價來建立自我價值感。
  2. 培養正確的審美觀,接受並欣賞多元美,無論胖瘦,每種體態都有其獨特的地方。
  3. 應以健康為前提而減肥,寧可多做運動、多吃低脂肪高纖維的食物來維持適當體重。
  4. 減少情緒壓抑,多與身旁親近的人溝通,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,也傾聽對方心聲。
  5. 適時舒緩生活上的種種壓力,並保持充足的睡眠,慎防因過度勞累引起腦部下視丘功能紊亂。

身心精神 常見疾病

<文章 / 圖片來自網路>

http://wen2678.nidbox.com/diary